如何化解投资者对某些地方的“投资恐惧症”?辽宁省的做法可为借鉴。近日,辽宁省营商环境监督局首次公开曝光部分破坏营商环境、违反《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》的典型案例。被曝光的案例中,有的长期租用商业用房拒不支付房租,有的违规征收门市房“土地年租金”,还有的出具虚假债权通知书等。
过去有所谓“投资不过山海关”的说法,尽管有片面之处,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商对某些地方投资环境信心不足。辽宁省没有讳疾忌医,而是直面问题,把“家丑”摊开了说,有针对性地解决政府失信问题,为化解民间资本“投资恐惧症”开了个好头。
当前,投资放缓的情况还在延续。5月,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从8.9%回落至8.6%。其中,基础设施投资(不含电力、热力、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)增速比1至4月回落2.4个百分点至20.9%。5月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出现小幅反弹,相比上个月增速提高0.2个百分点至5.1%。下半年,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都难有大的作为,制造业投资将成为稳定固定资产投资的关键。
稳定投资必须稳定投资者信心,稳定投资者信心则需从治理地方政府政务失信入手,化解“投资恐惧症”。
首先,政府要坚持“一张蓝图绘到底”,从法律法规层面保护投资者合法利益。政务诚信建设是诚信社会建设的关键性举措,要提高政府公信力,应该从立法下手,形成有担当、有诚信的政治经济生态。要从法律层面坚持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”的基本原则。对企业如此,对政府也不能例外。不能抱着“官本位”的思想去解决经济建设中的问题,更不能“新官不理旧账”。
其次,对因政府失信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和矛盾,不能不了了之,而要积极清理整顿,严肃问责追责,用实际行动让投资人看到政府治理失信的决心。2016年年底,国务院印发《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》,明确指出,各级人民政府存在政务失信记录的,要根据失信行为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损失情况和社会影响程度,对具体失信情况,书面说明原因并限期加以整改,依规取消相关政府部门参加各类荣誉评选资格,予以公开通报批评,对造成政务失信行为的主要负责人依法依规追究责任。对存在政务失信记录的公务员,要按照相关规定采取限制评优评先等处理措施。这些均可成为处理当前地方政府政务失信的依据。只有在这方面动真格的,才能让市场主体看到政府坚守诚信、阳光运作的决心。
第三,要改善地方政府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方式。基层干部的工作重心,不应该是拉项目、建项目,而应将工作重点从具体项目运营转向市场环境建设。要帮助基层公务人员,把固有的审批经济思维转换到法制化思路上来,着力打造诚信政府的市场监管能力。
解决地方政府政务失信问题,于地方政府而言,无异于自己动手把自己的权力关进笼子,推进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阻力。但如果不下定决心推进,“投资恐惧症”扩散,势必给地方经济带来更大损失。于情于利于法,治理地方政府政务失信都已成为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。
|